她年过花甲仍奋斗在水产养殖一线,专注于乌贼养殖技术。40年来,她将论文写在大海里,为建设我国的“蓝色粮仓”做着贡献,她就是被称为“乌贼妈妈”的博彩大全-博彩导航
教授蒋霞敏。
前不久,央视“中国三农报道”节目,以《蒋霞敏:“乌贼妈妈”的忙碌春耕》为题,报道了蒋霞敏助养殖户进行“海上春耕”的故事。
廿年辛苦,她让濒危的曼氏无针乌贼游上百姓餐桌
在很多人印象中,乌贼被捕捞后大多已经死亡。但如今,禁渔期吃到活的乌贼成为现实。这个梦想,有人花了近20年才做到。
二十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和海域环境的破坏,被誉为东海“四大海产”之一的乌贼资源迅速衰减,曼氏无针乌贼一度在东海难觅踪影。
蒋霞敏从2003年起从事曼氏无针乌贼研究。要人工繁育乌贼,首先得寻找野生乌贼亲体。为了找到曼氏无针乌贼,她曾带团队把浙江海域搜了个遍,从温州洞头跑到舟山东极,从前一年冬天抓到第二年5月,一共才抓到38只活乌贼。而个体大、生长快的虎斑乌贼更难找,浙江找不到,她就跑到福建、广东、海南,花钱请当地的渔民们出海捕捞虎斑乌贼,再把它们买下来,10斤左右的虎斑乌贼,要400元一个。
通过研究,蒋霞敏发现,野生曼氏无针乌贼成体最多也就长到一斤多,养不大成了这种乌贼的缺点。面对性早熟、养殖经济效益低的现状,她改变思路,开始从事曼氏无针乌贼的放流工作,将精心培育的曼氏无针乌贼苗投入东海,极大改善了东海的生态环境。他们人工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2.9亿余粒,使濒危的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恢复迅速,重新形成渔汛。从2017年开始,舟山、象山渔民出海捕捞,一艘船能带回几百斤曼氏无针乌贼,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被挽救,餐桌上又增添了有海鲜的惊喜。
蒋霞敏数十年如一日,深入水产养殖第一线,在偏僻的育苗厂一蹲就是几个月。令她记忆最深刻的是,育苗场工作环境简陋,尤其是夏季,在40℃的尼龙薄膜大棚下工作,一整天人身上都是汗湿湿的,到了半夜凌晨还要继续对育苗和养殖品种进行观察和检查;遇到刮风下雨,育苗室屋顶漏水是常有的事;有些比较偏僻的地方连淡水也没有,她与养民同吃同住,有时连豆腐也捞不着吃……这一切她都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了重大成果。她所主导的曼氏无针乌贼和黑斑口虾蛄、沙蚕等水产品种的项目研究,不仅在市、省乃至国家的科研平台上多次获奖,更是在结合了区域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直接转化为广大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海边人吃饭,桌上一半的菜都是鱼虾等海产品,水产养殖是重要的菜篮子工程,我们的努力也算是为国家‘蓝色粮仓’计划做了点贡献。”蒋霞敏说,她把人生的二十余年都贡献给乌贼养殖事业了,但她无怨无悔。
世界首例!虎斑乌贼实现规模化苗种繁育与养殖
研究过程中,蒋霞敏发现,虎斑乌贼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养殖3~4个月就可上市(达500克以上),是一种经济效益十分突出的新品种;且其全身是宝,不但肉可以熟食和生吃,而且内壳(骨)、墨囊和肝胰腺还具药用价值和饲源价值。她带领团队攻克了虎斑乌贼大规模人工繁育难题,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虎斑乌贼的规模化苗种繁育与养殖,带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养殖户增收致富。至2022年该团队累计养成虎斑乌贼11余万只,创造了中国虎斑乌贼人工养殖数量最多、单体最大的历史纪录。
随着虎斑乌贼规模化养殖技术的日益成熟,价格也将愈加亲民。如今,宁波象山来发水产育苗场在蒋霞敏的指导下每年能育20万尾以上虎斑乌贼苗种,这些苗种在福建、广东、海南、江苏、山东等地安家落户。
清理水池、投饵喂养……象山来发水产育苗场养殖的亲乌贼,经过越冬、促熟培育,于2023年2月开始大量产卵,至2023年4月初共获受精卵420 kg(约20余万颗),经过几个月的孵化和苗种培育,虎斑乌贼苗种即将出苗,运往沿海各地养殖。这也是全国首次进行虎斑乌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并获得成功。
春季是乌贼育苗的重要节点,每一个育苗季,蒋霞敏在培育乌贼宝宝的同时,还希望能培养出更多像她一样的乌贼妈妈。为了让养殖户们的乌贼宝宝能顺利长大,蒋霞敏除了自己每星期1~2天去场里外,还派团队的年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数十人常驻在象山来发水产育苗场,一待就是连续几个月,协助场里开展乌贼育苗生产,把论文写在育苗场,写在大海里。
蒋霞敏团队还致力于微藻的保种研究工作,保种种类达100余种,为国内外需要生物饵料的厂家提供了大量优质植物性生物饵料。她与浙江省水产养殖研究所合作,针对对虾养殖过程中易死亡的问题进行虾池定向培藻研究,通过定向培藻技术,改善水体环境,控制水质,大大提高对虾的养殖成活率,为虾类养殖户解决难题。
蒋霞敏带领科研团队守护着祖国的“蓝色粮仓”。她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成为水产养殖大国,更是为水产养殖强国的目标而努力!
春风化雨,她是学生优雅的“蒋妈妈”
蒋霞敏勤勤恳恳,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大海和教育事业。她的课很少有人逃课或开小差,凡上过她的课的学生都说:“蒋老师的课我们学得最认真,也最能活学活用。”
蒋霞敏对每个学生都倾注非凡的精力和大量心血,她不仅对研究生严格要求,定期要学生做研究实验和学习汇报,研一就完成开题报告,进入实验环节,研二就要发表论文;而且对大一新生也是不厌其烦,积极引导本科学生从大一、大二就进入实验室,她亲自带领学生走进养殖场,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开展科学实验,不惜耗精力、花成本,熏陶学生热爱水产事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近几年,在蒋霞敏的悉心指导下,数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宁波大学奖学金,她指导的30位本科生中有19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4人为推免生,1人破格。她指导的本科生获国家、省科技创新项目8项,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浙江省“挑战杯”特等奖等多项。
生活中,她更是给予学生如沐春风般的爱和温暖。学生病了她亲自买药,送到学生手中;学生在象山、舟山比较偏僻的基地做实验,她不管多忙定会每周抽时间,自驾去看望,还给学生带去水果和日用品;学生家境困难,她时常掏钱接济……蒋霞敏教导学生要懂得感恩。她说:“爱是相互的,别人对你的好要时刻铭记在心中,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2007届水产专业校友陆珠润说:“蒋老师用温柔的情怀和细腻的情感,呵护了一只又一只待飞的雏鸟,她对研究的执着、对社会的责任感,无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的学子成为社会的主心骨、栋梁材。我为能成为她的学生而骄傲!”